新甘肅·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李明娟
上午9時,西關什字的車流已織成密網。記者駕車駛入這個蘭州市的核心樞紐,從亞歐商廈到蘭大二院,再繞經清真寺、解放門立交橋,最終在金達大廈立體停車場停穩(wěn)車輛時,時間已悄然流逝50余分鐘——這趟尋常的停車之旅,恰是西關什字停車難的縮影。

現場實錄:一圈又一圈的“尋位拉鋸戰(zhàn)”
記者首站駛向亞歐商廈立體停車庫,側門入口處七八輛車正排著長隊。墻上“首小時10元,之后每小時加5元”的價目表格外醒目,剛把車交進車庫的市民感嘆道:“貴也沒法子,跟前不好停車。不光等停費勁,取車最少也得等15分鐘。”記者隨即轉向離開。
輾轉至蘭大二院,作為日均門診量超7000人次的三甲醫(yī)院,其430個停車位早成“香餑餑”。在交管部門專門辟出的就診專用車道上,保安隔著車窗擺手:“7點半后就沒車位了,如果要進去的話必須有證明。”正僵持時,一輛銀灰色SUV停在救護車道口,年輕人搬下輪椅扶著八旬老人,保安才揮手放行,并不忘叮囑“送完趕緊駛離”。在入口處“一出一進”的規(guī)矩下,記者等了10分鐘未見空位,終被交警催著挪車:“別堵著,后邊排一串呢!”
記者只能沿路前行,西關什字地下停車場入口被六七輛車堵得嚴嚴實實。路邊攤主念叨:“規(guī)劃700多個車位,聽說資金不到位,現在才投用300多個。”怕阻擋交通,記者轉向解放門立交橋下,300多米外的臨時車位早已飽和;記者兩度繞行小西湖掉頭,來回2公里仍尋不到空位——路邊停放的車輛挨得很近,連錯車都需小心翼翼。
最終記者行至金達大廈,正門露天停車場排著長隊,側門又被攔下,卻在拐上中山路時遇到“意外之喜”,金達大廈立體停車場入口無人排隊,欄桿抬起的瞬間,記者攥著方向盤的手才終于松開。

數據透視:供需失衡與資源錯配的雙重困局
西關什字停車難絕非“偶然”。作為蘭州市城關區(qū)與七里河區(qū)交會的核心,這里聚集著張掖路步行街、中山橋等地標,亞歐商廈、蘭大二院等公共設施密布,人流車流常年高位運行,車位供給的“短板”早就凸顯。
就醫(yī)停車供需矛盾最突出。蘭大二院430個車位面對日均7000人次的門診量,車位周轉率僅1.2次——有患者家屬坦言“停一天不挪窩”,甚至有社會車輛為省停車費違規(guī)占用車位。與之對比,門診量不及其三分之一的省婦幼保健院,本部有540個車位,安寧院區(qū)更達2150個。雖然蘭大二院已在萃英門增設了58個路內泊位,并推進智慧停車,但收效甚微,門口保安與車主的爭執(zhí)已成常態(tài)。
商業(yè)區(qū)域車位“僧多粥少”。亞歐商廈立體車庫僅144個車位,金達大廈智能立體車庫100個車位,高峰時段均是“一位難求”。而距此不遠的蘭州中心有3200個車位,東方紅廣場地下停車場僅有456個車位,差距懸殊。司機們尋位時兜圈繞行,又加劇了周邊道路擁堵。
更值得關注的是資源利用的“溫差”:蘭大二院等醫(yī)院停車場因公益屬性定價低,卻被低效占用;亞歐商廈等商業(yè)停車場按“10+5”標準收費,車位仍緊張。西關什字地下停車場因資金問題投運不足,更讓本就吃緊的供給“雪上加霜”。

破局之路:多管齊下解“停車焦慮”
“西關什字停車難,是土地資源稀缺與治理精細化不足的疊加效應。”城市管理專家指出,破解困局需“建管并舉”。
一方面要挖潛擴容。可借老舊小區(qū)改造、閑置地塊利用增建車位,探索地下、空中立體停車場;加快西關什字地下停車場后續(xù)建設,盤活存量資源。另一方面需智慧調度:搭建停車引導系統(tǒng),實時顯示各停車場余位;對醫(yī)院停車場實施“就醫(yī)憑證+計時收費”,杜絕社會車輛占用;推行差異化收費,商業(yè)區(qū)域高峰時段加收擁堵費,醫(yī)院周邊設階梯優(yōu)惠。
長遠來看,還需聯動發(fā)力:鼓勵機關事業(yè)單位錯時開放停車場,對共享車位給予稅收減免;更要完善公共交通,優(yōu)化公交、地鐵接駁,引導市民綠色出行——唯有讓“少開車、易停車”成為常態(tài),才能讓西關什字的繁華少些“停車焦慮”。

當記者駛離金達大廈時,仍見不少車輛在路口兜圈。這50分鐘的停車過程,既是市民日常的困擾,也是城市治理亟待作答的考題。
版權聲明
1.本文為甘肅經濟日報原創(chuàng)作品。
2.所有原創(chuàng)作品,包括但不限于圖片、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、信息等,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,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、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。違者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3.甘肅經濟日報對外版權工作統(tǒng)一由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(甘肅云數字媒體版權保護中心有限責任公司)受理對接。如需繼續(xù)使用上述相關內容,請致電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,聯系電話:0931-8159799。
甘肅媒體版權保護中心